這是一則挺好玩的新聞軼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到一家大商場買皮帶,滿眼皆國際大牌,他提出要買國貨,營業員卻說“對不起,只有外國品牌”。于是,商務部某官員發出呼吁,要帶著感情扶持國產品牌,商企售國貨,國人愛國貨。
事實上,這并不是一件與你無關的事。請看看你正在或準備使用的化妝品中,外資或合資品牌占了多少?在你家人或朋友使用的服飾品牌中,外資或合資品牌占了多少?在你準備購買的時尚產品清單中,外資或合資品牌占了多少?在你聽到或看到的時尚產品廣告中,外資或合資的品牌占了多少?……或許很多人尤其是一線城市的人都還沒如此強烈地意識到,外資或合資的化妝品品牌竟然如此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但當你接受了以上幾個簡單問題的調查后,你將深有感觸。
不少人都會由心地感嘆,中國時尚產業的消費已出現明顯的“崇洋媚外”,從市場份額、品牌知名度、美譽度等方面來看,說時尚產業里“外資橫行”并不是杞人憂天。不過,情況在近幾年開始發生變化。這就是我們正式關注中國品牌的起因。
最近幾年,時尚產業中一批批的中國品牌,已經從業績、知名度、市場滲透度等多個方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讓外資品牌說重視。真正讓中國品牌有聲音的應該是2008年,那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是一場完美的市場洗牌,能沉淀下來的中國品牌都有很好的抗壓能力,并有了更突出的表現。尤其是在細分市場,中國品牌有個更多的話語權,洗衣粉、洗衣液甚至是化妝品,中國品牌都有了不錯的表現。#p#分頁標題#e#
而此時渠道的變革讓更多的中國品牌重視品牌的力量,現代零售賣場的崛起以及傳統渠道的逐漸衰落,讓中國品牌從以往只關注經銷商、代理商到更多的關注消費者。此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開始在“公眾”面前露面。
如此市場形勢讓我們的中國力量有了更強的基礎。這也是我們決定在今年啟動《中國力量暨2010年度中國時尚產業品牌榜》大型評選活動的背景。
必須強調的是,我們的目的不是提倡排外的民族情結,我們的目的是讓大家更理性更客觀的認識中國品牌,事實上,中國品牌比外資品牌有更多的本土基礎,中國力量也并不弱的事實。我們的目的也不是盲目的“愛國主義”,提倡時尚消費的“無外資論”,我們只是想告訴大家,要理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固執地認同“本土無好貨、外資就是好”的觀點。
從本周開始,《信息時報·商周刊》將分行業、分類別地對時尚產業的中國品牌進行深度報道,從市場格局、本土與外資的PK、中國力量表現等多個方面探討最新的行業動態,并對能成為中國力量的知名品牌進行一一亮相和點評。同時,參與本次評選活動的報紙、網站投票活動也將相繼展開,勢必在業內掀起一股中國力量的強大氣場。#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