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吵得沸沸揚揚的日化產品漲價風波,隨著政府部門的介入應聲落地,暫緩漲價。下面就漲價前后做一分析。
1、價格提升的背后
各日化巨頭均把提價理由歸咎于原材料成本上升。日化行業所用原料大部分是石油的副產品,目前國際油價已從2010年的50美元/桶漲到了現在的100美元/桶,洗滌用品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劑價格已漲了6成,塑料包裝也漲了六七成,肥皂等產品要用的植物油價格也漲了5成以上。無機類原料漲幅在40%~50%。同時,國內油價上漲還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另外,2011年外資企業都要享受國民待遇,稅收增加了兩項,以洗發水為例,增加了1.2%左右的稅率。
日化用品漲價與相關企業日益增加的高營銷費用有直接的關系,而消費者成為了最終的埋單者。業內人士認為,日化企業漲價以原料成本價格上漲為由不充分,因為不同種類的日化用品的原料價格在最終用品售價上所占的比例不同,有的甚至不到4成,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日化企業的營銷費用卻占據了成本的近6成,而且還在逐年增長。專家認為,成本上升只是部分因素,因為產品價格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被企業投放在了廣告等營銷推廣方面,部分日化產品的廣告和促銷員等營銷費用甚至占據了成本的50%~60%,而且營銷廣告費用每年都在增長,這給了企業很大的成本壓力。以央視為例,在頻道資源沒有很大變化的情況下,2010年廣告招標突破109億元后,2011年其黃金時段招標金額達到126億元,連續2年保持近20%的增幅。據AC尼爾森調查顯示,2010年中國廣告投放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寶潔、歐萊雅和聯合利華。美國市場研究公司Kantar MEdia的最新數據也顯示,寶潔連續第8年成為支出最高的廣告主,2010年該公司的廣告支出為31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17.7%。那么這些巨額的廣告費企業會主動承擔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會承擔。這些費用會分攤到每件產品,再賣給消費者,進而追求自己的利潤。 #p#分頁標題#e#
2、成本的消化
消費者認為,日化品漲價說漲就漲,又沒有聽證,而且只有漲的份,啥時聽過降價的咋只漲不降呢?更多的消費者質疑:如果說是石化產品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引日化產品漲價,為何2008年6月國際油價達到147美元/桶時沒見集體漲價,而現在國際油價每桶只有100多美元為何就撐不住了?而且一些日化企業通過媒體公開“曬賬單”、“曬成本”。表面活性劑自2010年9月以來每噸上漲超過60%;塑料包裝的主要PE材料2010年8月以來上漲24%;因油價及高速公路費用的增加導致物流成本上漲5%以上;零售終端費用上漲了10%~15%。對此,部分消費者并不完全認同。有網友用流行的“咆哮體”質疑:“電視黃金時段的廣告都是日化用品!你減少點廣告投放行不行啊!”
據尼爾森調查顯示,2010年全國廣告投放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寶潔、歐萊雅和聯合利華,全是日化品牌,在春節期間,省級衛視上,也是化妝品和食品飲料共唱主角。同時還有數據顯示,對廣告行業的增長貢獻最大的是化妝品和盥洗用品。
很顯然,原料成本所占比例只在一兩成,主要的成本集中在營銷渠道推廣和人工等方面,這部分的整體上揚才是更加直接的漲價原因。2010年以來由于各地工資普遍提高,廣告和促銷員等營銷費用占據成本的一半以上。企業可以通過更合理地調配廣告投入和管理商場促銷人員等方法來節流。除了傳統的大賣場等渠道,企業也可以嘗試網絡營銷等無店鋪銷售方式。此外,大賣場等零售終端收取的進場費、上架費和促銷費等既多且雜,相關部門應予以規范。 #p#分頁標題#e#
有法律專家指出,一旦有證據表明這次漲價的背后有壟斷和串通的因素,消費者可以提出訴訟。消費者可以向物價部門、價格部門舉報線索。同時強烈建議國家發改委密切跟蹤調查日化集體漲價一事,如一旦發現有違法違規行為,必須嚴格懲處!